10月10日上午,中紀委證實中國農大教授李寧因涉虛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捕。52歲的李寧被稱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院士”,曾承擔“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課題。2012年4月,審計署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李寧位列其中。(10月10日《新京報》)
  最近幾天,諾貝爾獎的揭曉正如火如荼。每一年諾貝爾獎獎項的揭曉,都會引來國人的圍觀。人們除了紛紛猜測誰會獲獎外,也在翹首期待國人能成為其中的“幸運兒”,但往往事與願違。人們希望中國人乃至華裔獲獎,其實也是想看到一個大國應該在科研等方面有著與之相匹配地位和實力。
  同樣作為亞洲國家的日本,雖然國不大,其科學家卻屢屢能斬獲諾貝爾獎。比如此次揭曉的物理學獎,便由幾位日本科學家獲得。儘管諾貝爾獎也存在一些爭議,可爭議的範圍大多停留於如和平獎等個別獎項上,至於自然科學獎則很少有人對其持有異議。此次日本科學家之所以獲獎,就是源於其發明的LED燈,而這項發明成果則給全球億萬人帶來了福音。人們在“眼熱”日本科學家獲獎的同時,也在反思我國科學家為何無緣諾貝爾獎。
  那麼,我國的科學家為何無緣諾貝爾獎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的身上,窺見我國無緣諾貝爾獎的一角。正如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所說,像我們這樣搞研究的人,已經習慣了寂寞的生活。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的話,恰恰是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心聲。因為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反觀我國的科學家,大多是耐不住寂寞的。實際上,他們比誰都希望自己能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希望自己獲得諾貝爾獎,不是以此證明瞭自己的價值以及潛心研究的成果,或欣慰於自己的成果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他們是想藉此能獲得更大的“名”與“利”。一旦獲獎,也就無異於獲得了科學界至高無上的“名”與“利”。在功利心的驅使下,他們渴望諾貝爾獎的急切心態可想而知。
  “利欲熏心”的所謂科學家,無法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中國最年輕的院士,不也倒在了功利之下麽?在我國的很多大學里,教授們不是去寂寞地搞研究,而是急吼吼地申請某某資金;他們申請資金的目的,也不是老老實實用於科學研究,而是為了能從中謀取利益。也難怪,時下的大學生會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導師都成為了“老闆”,其科學家的身份就不過是一件披給世人看的外衣罷了。借助這件外衣,做的事情卻是“生意”和“買賣”,與科研毫不相干。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的倒下,只是我國科學研究者的一個縮影。在“功利化”的教育和指導下,很多科學家一心想獲取“功名”,也根本耐不住寂寞。他們只想得到一朝一夕的“成功”,領導亦是希望看到如在地面蓋房子般快速的“成果”,以此來“爭光露面”。可事實是欲速則不達,特別是科學研究更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浮躁。翻看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研歷程我們便知道,他們都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專註於某些科研,也都是在若干年後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青睞!
  文/夏餘才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中國最年輕院士為何倒在了貪腐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h32khzn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